学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部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头条新闻

电信学院举行电子学科老教师座谈会 推进学科史编写工作

日期:2015-03-31    点击数:     来源:

3月27日下午,电信学院举行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微电子学系老教师学科史座谈会,开展学院学科史编写采访工作。参加座谈会的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微电子学系退休老教师11人、电子学科编写组成员10人、学院学科史编写组成员3人以及信息与通信、计算机学科史编写组代表等共26人。

电信学院学科史编写组负责人申小莹老师首先介绍了学院学科史编写工作的进展情况,对学科史编写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座谈会开始后,徐式如教授首先发言,他讲述了我校电子束离子束技术专业的发展历程。徐老师1956年在西安动力学院工作,1957年随动力学院并入交大之后,一直在交大任教。1958年交大成立工程物理系,当时有四个专业,分别是核物理专业、反应堆专业、反应堆材料专业、放射化学专业。电子束、离子束技术专业就是从工程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发展起来,当时的内部代号“860”。1960年,徐老师任电子束、离子束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是全国加速器学会的常务理事,在此方面培养出了很多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学科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电子束、离子束技术包含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二级学科下。

陈贵灿教授是微电子学系的退休教师,也是电子学科编写组负责人,他讲述了我校微电子学的产生与历史发展过程。我校微电子学专业前身是1959年组建成立的应用物理专业,下设半导体科研小组,成立之初有6位老师,大家从拉锗单晶和制做晶体管开始,使微电子学科一步步发展成为国内首批仅有的3所高校博士点单位之一,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国内微电子行业一批杰出领头人都是西安交大培养出来的,2004年微电子学系已经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教学基地。

杨治规老师从电子学科与研究所合作项目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交大同科研院所合作的情形。尤其是当年与长沙某研究所合作生产的6万伏离子源,全国仅交大一家,订货相当抢手,研制出的电子束焊接机、动态电子扫描镜等曾获得省部级奖励。

李能贵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60年代毕业时的照片,为编写组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李老师主要从教材建设方面,讲述了《电介质物理》、《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技术》、《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等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

朱秉升老师介绍了微电子学专业形成及变迁的情况。1959年成立应用物理专业后,从电机系、机械系提前抽出一批学生,来此专业学习。1970年专业名称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归属当时的无线电工程系,1974年11月无线电一系成立,1983年下半年又成立电子工程系,后来专业名称为:“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他重点介绍了《半导体物理学》教材获得国家教材特等奖的经过,1979年2月该教材第一次出版,1987年的第2版被评为优秀教材,1992年第4版获得国家特等奖,目前已出版至第7版,各高校普遍采用。

郑德修老师、武明堂老师讲述了电子学科建立博士点的情况。

唐立森老师从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述了沈尚贤教授把青年教师送出去学习,如何提高教学水平、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情形。当时还十分重视理论结合实际,规定每学期教师需去工厂实干2周,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

座谈会上气氛十分热烈,老教师们激动地讲述着过去,回忆当年在艰苦条件下经历过的一幕幕场景,编写组的老师仔细地聆听、记录。一下午的时间总觉太短,倏忽之间座谈会已接近尾声。编写组的同志已被老教师们的激情所感动,深深感到在他们身上聚集着交大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更增添了做好学科史编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电信学院

2015年3月30日

关闭

版权所有: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下载-App Store 技术支持与维护:bat365手机版官网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李老师 029-8266866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